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我们在路上”系列报道之十七:桂林广播电视台专题制作 25年铸就的流金岁月

2010年12月19日 19:45:11 来源:桂视国际网 戴萍 桑蓓 (发布者:gltvs.com)

【字号 大 中 小】 【我要留言】 【打印】 【关闭

 

 

 

 

  回首25年来桂林广播电视台的自办专题节目,是我台最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篇章!从建台之初第一部在自治区获奖的《猫儿山春雪》,到四川国际电视节大奖作品《龙脊》,再到《山中那面红旗》、《人与石的对话》、《摩梭姑娘》,可以说桂林广播电视台的专题人用他们辛勤的汗水与智慧创作出了许多独具桂林本土色彩的优秀专题片。
  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在资金不足、设备简陋的艰苦条件下,桂林广播电视台的第一个专题栏目《漓水潮》问世了。
  【同期声】时任专题部主任 余运森:“当时的主任是李亚石,《漓水潮》前前后后,从87年到90年。我们台也出现了不少好节目,第一个就是《猫儿山春雪》,这是李亚石老主任他们,在严寒严冬,徒步上了猫儿山上去,抓拍春雪。”
  同时期专题部拍摄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和《梦幻漓江》都是以桂林山水为题材而再现的唯美风光片,这两部风光片一经播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而以反映少数民族风俗生活的片子《苗族斗马节》还获得了国家颁发的骏马奖。
  九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专题部先后推出了两档专题栏目《今天》和《世纪风》。《今天》栏目以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为主,《世纪风》则反映了桂林青少年的校园生活,两档节目都深得桂林观众的喜爱。
  【同期声】时任采编部副主任 苏建军:“记者深入到幼儿园小学中学去,跟他们一拍就是一天,甚至有时候晚上有活动。我们就搞一个晚上,有些事情我们就连夜跟踪,搞到凌晨都有的。如有一次我跟戴萍,戴萍跟我一个组,我们为了找一个离家出走的小孩。我们在车站守到了凌晨三点钟终于帮他联系好了家长,给他送回家,就是这个事情,相当辛苦。”
  在这期间老专题人以他们高度的敬业精神 ,做出了不少好的作品,比如说《老倪一家》、《远山的学校》、《大伯大妈别难过》等节目在当时都取得了不俗的口碑。
  时至今日,最值得老专题人骄傲的就是蜚声业界的纪录片《龙脊》了,这部片子是由我们台提供的选题和素材,经中央台认定,由中央台和我台一起来合拍的。主创人员是我台的老专题部主任杨小肃、余运森还有央视的几位工作人员。经过了半年多的艰辛拍摄制作,《龙脊》以很多看似平淡无奇却耐人寻味的、原汁原味的生活画面,使片子升华至美学的、文化的层面。
  【同期声】时任专题部主任  余运森:“这个片子在95年以后就成为北京广播学院的教学范本。一直沿袭到现在 而且这个片子在95年的时候在四川国际电视节的时候获得了一个大奖。特别奖--熊猫奖后来发行到国外反响蛮大。”
  此后,《回望龙脊》、《山中那面红旗》、《桂林山水的魅力》、《阿芳家的柿子红了》等片子陆续在全国和自治区拿了大奖。可以说经过十几年的积累与沉淀,我台的专题片制作在这一时期厚积薄发,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节目的题材选择也走出了本土面向全国。在此期间我们桂林广播电视台还和国家财政部、广电部还有林业厅三大部门一起合作拍摄了我国第一部自然类型系列片——12集的《森林之歌》。回顾电视台25年来专题节目创作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老一辈电视人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才成就了我们电视台专题片卓越的道路,
  【同期声】时任专题部主任余运森:“队伍特别团结,老的带新的,新的再带新的,就这么传递下去。再一个就是善于吃苦,不管是爬冰卧雪,还是夏日炎炎,一有题材,主动往外跑,风餐露宿的很常见。”
  【同期声】王京龙:“很多节目播音员是直接参与策划、编辑、拍摄,以及后期制作。这种参与对于能够很好地进入角色,很好地了解所配专题的情景,很有帮助。”
  也许正是秉承着这种不怕寂寞、不辞劳苦、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敬业精神,25年来专题部才取得了令区内外同行交口称赞的业绩。我们将继续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为广大观众奉献更多更好的专题节目。
  【同期声】桂林广播电视台 副台长 钟毅:“首先在选题,策划方面下功夫。还有一个在后期拍摄,制作方面做到精益求精,争取有更多的精品,奉献给广大的桂林观从。”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更多专题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