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现场直播:龙舟赛2010年12月15日 20:23:13 来源:桂视国际网 陈薇 (发布者:gltvs.com)
先头我们讲了,桂林广播电视台在1986年的时候搞了第一场文艺晚会,这场文艺晚会是实况录像的。在这之后,台里头又录制了一些活动,比如讲龙舟赛。到了1988年端午节的时候,又一届龙舟赛,也就是桂林市的第四届龙舟赛要举行了啵。这一次啊,我们桂林广播电视台决定再进行一次突破,搞一场现场直播。 1988年,石灰牙刚刚开始叫喳喳的时候,要直播当年龙舟赛的计划在桂林广播电视台已经开始酝酿起来了。 【同期声】时任桂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汤玉成:“哪一年的龙舟赛啊,漓江两岸人山人海,所以市里面想到就是,是不是给电视台搞一下直播,把这个人员相对的分散一点,有的可以在家里看 ,看电视。局长也蛮想搞,当时就讲,所以就搞,搞嘛,试一下子。” 看来这次直播组织起来,就像汤玉成副台长先头讲过的一句话一样:“喊一声就搞咯!”,各个都蛮积极。虽然是镇子讲,但是真正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遇到的困难也有蛮多。 【同期声】时任桂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汤玉成:“一天六七个小时下来直播,好像觉得这个直播。一个是手上的资料肯定要准备很充分,不然六七个小时讲什么,光是在那里喊比赛,介绍比赛的情况好像又不够,当时我觉得一定要把资料准备充分。” 【同期声】时任桂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欧迪吉:“当时直播相当困难,主要就是在四号码头,然后就是八号码头,就是从解放桥到这一带,就一这段路。” 【同期声】桂林广播电视台副总工程师 龚惠民:“从象鼻山到訾洲,訾洲到解放桥这个距离,讲起来平常老百姓看起来好像没有多远。但是从我们摄像(的角度出发),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同期声】时任桂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汤玉成:“设备不够,因为那么一条长线,从象鼻山开始一直到解放桥终点 。这么一条长线要多少台机子啊?还有机动的机子,有的设备全部上了。” 【同期声】桂林广播电视台副总工程师 龚惠民:“讲是讲所有,也没有多少台,也就是五,六台这种水平。” 资料没得可以找,人员少了就全部上阵,这些问题对于电视台这个一直都在接受到锻炼的队伍来讲,也都好解决。其实当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信号的传输问题。 【同期声】桂林广播电视台工程师 潘秀球:“这个龙舟赛,它的场地很长,那么他的起点是象鼻山终点是解放桥。那么我们摄像机的电缆是有限的,这样子的话我们怎么完成这个信号沟通,那时只有用微波把信号送回机房再发射,而比不是像现在有光纤了,闭路电视我可以随时送。” 【同期声】时任桂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汤玉成:“当时我们现场是没有微波传送的,没有微波传送 ,传送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你把那里传呢,要从漓江旁边漓江码头这里把信号传到尧山去,所以微波的传输也是一个大问题。” 不管是各个摄像机的联络还是和尧山发射台的信号沟通,这都是微波传输的问题。不过那个时候电视台没得微波设备,这下浪子搞咧? 【同期声】桂林广播电视台工程师 潘秀球:“也得到几个(厂家)比如漓江(无线电厂)就帮我们设想的和我们所需的一些设备都提供给我们。再加上他们也派出技术人员和我们一起把这个设备调试好。” 有了微波设备以后,没是讲随便找个地方架起就可以用的啵,还要经过好仔细的调试,才可以达到信号传输的要求。 【同期声】桂林广播电视台副总工程师 龚惠民:“调试都起码试了两三天。” 【同期声】桂林广播电视台工程师 潘秀球:“很多东西都要经过调试,技术上的调试,反反复复,反反复复,每一路的信号都达到了我们这个信号要求以后,才是能够真正的能够进行直播。” 【同期声】时任桂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汤玉成:“看哪个点比较好,因为有些遮挡,它不能够直接到那边,找了几个点。” 【同期声】桂林广播电视台副总工程师 龚惠民:“解放桥上有微波,象鼻山上有微波,訾洲对岸那边有微波,起码这三个点都是靠微波带上摄像机,传到导播车上面,还有就是靠近转播车的(摄像机)是带电缆的。导播车上再经过切换处理,再送到尧山(发射台)上面 ,(微波)摆好了以后,就不能再移动了,晚上就要有人守着,我们的同志都是自己守的。” 【同期声】桂林广播电视台工程师 潘秀球:“我记得那天晚上,几乎那天晚上没睡觉 ,为什么?有的信号不行,有的是你不放心,你必须那为了第二天不出纰漏。” 经过台里头工作人员的努力,再加上各个单位的积极配合,1988年6月18号,桂林广播电视台圆满地完成了建台以来的第一次现场直播。这让全桂林的电视观众又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了电视的魅力, 在电视台刚刚成立那几年,因为电视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再加上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桂林广播电视台带给大家的像直播这种蛮新鲜的体验是好多的。下一回我们就要扯一个在那个年代也是好新鲜的事情,什么咧?那就是拍电视剧。好了,我们下回再接到扯。 |
||